在常德市丁玲纪念馆的文物库房里,一件驼色绣花中式上衣静默摆放。1952年,作家丁玲身着它站在莫斯科斯大林文学奖颁奖现场;30年后,她又穿着这同一件衣裳会见法国总统密特朗。如今,这件珍贵文物仿佛仍在述说着跨越时空的文化自信与精神传承。
这正是《文脉留珍——丁玲纪念馆藏文物考释》所捕捉的历史瞬间。
▲《文脉留珍——丁玲纪念馆藏文物考释》
近日,由常德市丁玲纪念馆馆长毛雅琴编著、团结出版社出版的《文脉留珍——丁玲纪念馆藏文物考释》正式发行。这部作品以近60件/套馆藏珍品为经纬,编织出一幅丁玲作为作家、革命者与女性的多维精神图谱。
展开剩余75%▲常德市丁玲纪念馆馆长毛雅琴
纸页间的时代对话
全书分为“书信手稿”“书籍文献”“书法绘画”“生活物品”四辑,书中不仅有俄文版、乌克兰语和越文版《太阳照在桑干河上》初版本这样的珍贵文献,还有丁玲与巴金、沈从文、孙犁等文学大家的往来信札,以及亲笔画作、生活遗存等。编著者以考古工作者的严谨与文艺创作者的审美,让那些被岁月封存的文明碎片重现生机。
翻开书,“书信手稿”作为书籍的第一篇章,其收录的书信手稿堪称一部微缩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。1984年冬,丁玲致巴金的信纸上,黑色墨迹与蓝色修改交错纵横,记录着《中国》杂志创刊的艰辛历程。“我们不能再忍受那些‘左’的或‘右’的棍子、鞭子、框框、枷锁”,这些文字不仅是一位八旬老人的心声,更是一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在历经磨难后对文学自主性的集体呼唤。
致白浜裕美的五页手稿重构了与胡也频、冯雪峰等左翼文人的交往谱系;致楚拉基书信破译了中苏文艺对话的密码;特别令人动容的是那封1996年中国作家协会外联部李锦琦写给丁玲丈夫陈明的信。信中讲述了越南翻译家陶武在战火纷飞的1957年翻译出版越文本《太阳照在桑干河上》,并委托将其交还给丁玲亲属的经过。这些书信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流露,更是时代背景下中越文学交流的生动案例。
文本的精神解码
本书对文献的解读颇具深度。丁玲第一部短篇小说集《在黑暗中》不仅呈现了1933年版本的原始面貌,更深入剖析了其中蕴含的女性意识觉醒。书中指出,这些作品不仅继承了五四精神中对封建专制的抗争,更塑造了五四之后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的复杂形象——她们既追求自由,又深陷空虚与苦闷的矛盾之中。丁玲通过这些形象,表达了她对国家命运的关切,以及对民主自由的向往。
编者对文物的考释注重细节,却不止于细节。如书中对毛泽东题写《临江仙》的洒金笺、鲁迅“悼丁君”诗稿等珍贵墨迹的解读,既关注其艺术价值,更深入挖掘背后的历史语境与精神象征,让读者透过纸墨感知那个激荡年代的文化脉动。
器物中的生命印记
“生活物品”辑让历史变得可触可感。
1960年,丁玲将一件黑色隐花丝绸旗袍赠予儿媳李灵源,那件黑色隐花丝绸旗袍,以其含蓄的纹样和典雅的剪裁,见证着丁玲作为文化使者的多个重要时刻,这件看似普通的服饰,不仅承载着个人记忆与家族情感,更凝结了特殊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与文化坚守。
一方老旧书桌静静地诉说着创作的故事。桌面上布满横竖划痕,泛着经年累月的油光,见证了多少个日夜的伏案疾书。就是在这张书桌上,《杜晚香》《在严寒的日子里》等作品渐次成形,桌面的每一道刻痕都是创作历程的见证,每一个斑驳的印记都是思考的沉淀。
影像资料中的丁玲,展现出多面的形象。1938年西安城头,胶片定格了她“今日武将军”的飒爽英姿——褪色戎装包裹着知识分子的傲然风骨;1949年的莫斯科机场,留下了她与中国文化代表团的庄严又自豪的神情……
这些器物以最朴素的形态,讲述着被宏大叙事遮蔽的日常。它们既是丁玲作为革命者的勋章,也是她作为普通人的生存印记。
历史与当下
《文脉留珍》最动人的地方,在于它让冰冷的文物拥有了生命的温度。编著者以考古工作者的严谨与文艺创作者的敏感,在历史的褶皱中打捞那些被时光淹没的故事,让每一件文物都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。
正如编著者所言,期望通过该书的出版,“让文物不再沉睡于展柜,而能化作照亮当下的人文之光”。编著者不仅考证文物的历史价值,更关注其当代意义。那些经过考证的历史细节、那些被细心还原的生活场景,共同构建出一个立体而真实的丁玲形象。
在快速变化的今天,这本书提醒我们:真正的文化传承,在于对每一个历史细节的珍视与理解。
来源|常德融媒
文字|张 喻
编辑|王思戈
初审|郑美林
发布于:北京市股王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